何必舍近求远?1941年,万氏兄弟根据《西游记》改编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《铁扇公主》。14岁的日本人手冢治虫就是看了这部电影,萌动了心神,后来成为一代漫画宗师。
今年春节档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上映后,引发观影热潮和广泛热议。该作品为电影创作、文化传承发展、文化传播等方面带来诸多启示,我们特此推出系列言论,对相关现象进行观察和解析。
谁说中国人不善于创新、只喜欢守成?中华诸神的故事各异,但性格中都有一种不服的基因。夸父不服太阳,要追上去打下来;白素贞不服教义,执意要与凡人结合;刑天不服战败,死了都要拼;悟空不服天庭,要大闹一番……这是中国人性格中与温柔敦厚相辅相成的一面,是矛盾的对立面,代表了一种创造力、一种原始的活力、一种开拓性的精神力。
《哪吒2》的票房还在不断攀升,把一个个纪录抛在身后。作为一部续作,能达到这样的高度,放在世界影史,也是出类拔萃、不可多得的。市场再一次肯定了中国电影人的功力,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神话是个宝库,不会亏待每一个认真的寻宝人。
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。各个民族的历史,经过不断上溯之后,往往是一片缥缈不定的雾,一条望不到源头的河。神话,是这片雾中的灵物,是这条河里的游鱼。中国神话群英谱上熠熠生辉的名字,给后世的文艺创作,提供了无数灵感和原型。
《山海经》中记录的那些古灵精怪,《搜神记》中留下的怪力乱神,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。那是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、对现实世界的思考,天真灵动,神奇瑰丽,充满丰沛的想象力。这些宝藏不会动,就看怎么取,怎么用了。跟兵法似的,理论在那儿摆着,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
这样的神话人物,活力四射;这样的神话故事,跌宕起伏。对于今天的改编者、创作者来说,是多么好的素材渊薮。只要合理化汲取它们的性格元。